老会员下单反而更贵?瑞幸回应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

近日,瑞幸咖啡因“四部手机点出三种价格”的争议登上热搜。南京消费者朱先生发现,自己作为瑞幸“咖啡自由卡”会员,购买同款饮品竟比非会员同事贵6元。记者实测更发现,同一商圈内,同一杯生椰拿铁在黑金鹿会员账号显示13.9元,新用户仅需9.9元,价差高达40%。消费者质疑:为何越忠诚的用户反而成了“韭菜”?

算法操控下的价格歧视

瑞幸官方将价差归因于“系统随机发放优惠券”,但消费者并不买账。多名用户反映,高频消费的老账号往往价格更高,而新账号或长期未使用的“休眠号”却能享受更低折扣。这种现象并非孤例:打车平台对苹果用户加价、酒店预订系统对老客抬价等案例频发,背后皆指向同一逻辑——算法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、支付能力等数据,实施差异化定价,最大化利润。

法律红线与维权困境

2024年11月,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已明令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,但监管落地仍存难点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若平台仅随机发放优惠券属商业自由,但若基于用户画像针对性定价,则涉嫌侵犯公平交易权。然而,消费者维权面临举证难题:动态定价算法隐蔽性强,价差常被包装为“优惠活动差异”,用户需自行收集截图、录音等证据向消协或监管部门举报。

破局之道:技术透明与消费者觉醒

面对算法霸权,专家建议多维度反击:

技术防御:定期清理浏览记录、使用不同设备比价,避免平台构建完整用户画像;

制度约束:推动算法备案与第三方审计,要求平台公示定价逻辑;

集体行动:通过黑猫投诉等平台集体发声,倒逼企业整改。

结语

瑞幸的价格争议撕开了互联网经济的光鲜表皮,暴露出算法权力与消费者权益的深层博弈。当“千人千价”成为常态,我们不仅要追问“一杯咖啡该值多少钱”,更要警惕技术异化对公平的侵蚀。或许正如网友所言:“买咖啡前先做数学题的时代,清醒的消费者才是最后的赢家。” #时事热点我来评#